查看原文
其他

为什么舆论重提总书记说的“塔西佗陷阱”丨凤凰网评论

2017-11-29 凤凰网评论部 風聲評論


如何妥善处置公共事件,不仅关乎具体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与社会的公平公正,也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是否扎实有效。



文丨凤凰网评论部


近来,北京大兴火灾引发的后续事件,以及红黄蓝幼儿园“虐童”疑云,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事实上,类似公共事件产生的这种“蝴蝶效应”,此前已多有发生。


这一次,舆论场上出现一个特点,就是一些媒体频频都提到总书记说的“塔西佗陷阱”。2014年3月18日,习近平在兰考考察时提出:如果群众观点丢掉了,群众立场站歪了,群众路线走偏了,群众眼里就没有你。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,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,无论发表什么言论、无论做什么事,社会都会给以负面评价。这就是“塔西佗陷阱”。

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

已有专家考证,“塔西佗陷阱”乃是后人的总结。重要的是,这个已经约定俗成的说法,高度契合了当下这个时代的权力与权利,国家与社会,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关系,直至要害,一针见血,相信很多人都会“心有戚戚焉”。习近平提醒全党警惕“塔西佗陷阱”,实际上反映了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治理、人心向背的重大思考。


换句话说,一些突发事件尽管事后很快平息,但随着新的事件发生,公众的旧日记忆往往会被唤起,并呈递进式的持续强化。这也表明,如何妥善处置公共事件,不仅关乎具体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与社会的公平公正,也关系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是否扎实有效。


当此众说纷纭之际,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,或许更能领会其中的深意。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在兰考提出“塔西佗陷阱”这个概念?为什么又是面向县委书记这个层面提出来的?很简单,郡县治,天下安。政府公信力的塑造,很多时候是靠基层干部实现的,基层是执政的根基,政令的贯彻、政策的善意等往往是通过基层官员体现的。因此,基层多一些人性关怀,多一些执法弹性,多一些同情理解,自会逐步修复公信力创伤。       


为什么每有公共事件发生,公众第一反应就是不相信“已经看到的”?为什么每次官方郑重的信息发布,都会引来诸多质疑?为什么一件看似很简单的突发事件动辄会激起无尽波澜?这其中,民众存在认知局限固然不错,但更大问题在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,而不对称的根源则在于不及时公开、选择性公开或者干脆不公开,因为长期如此,往往会产生叠加层累效应,老百姓也就变成了“老不信”。


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到现在,当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,各种诉求和利益,往往也面临着各种冲突与撕扯。出现问题很正常,各级政府和官员只要秉持公心、真正从关心民生疾苦的思路去做,民众不会不理解、不谅解。何况,历史经验告诉人们,几乎任何问题都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,关键是要正视这些困难,并想方设法找到根源并解决它。


这里边的道理很简单,推己及人可知,自古以来,饭碗问题、孩子问题都是天大的事情,退无可退。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,则正向证明了,只要解决好老百姓的饭碗和孩子问题,国家就会获得长足发展。


可见,避免陷入“塔西佗陷阱”,首先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民本意识,要真正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、体现在治国理政的行动中,多一些良知,多一些体察,多一些人道。


此外,时代发展了,以往那种神秘化的治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形势了,政府治理也要与时俱进。要知道,治理不是单向的施政,而是双向的沟通、交流、互动,政务信息要做到彻底公开、及时公开,这种公开不是做做样子,而是要扩大公众参与,接受外部监督,回应社会关切。事情办得好不好,并不是自己说好就是好,而是要让公众参与评价。


无论社会如何变化,只要初心不改,时刻把民众、民心、民意放在心上,就一定能够避免“塔西佗陷阱”。


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

“清华首富”付林:科研成果转化为何变成贪污腐化


红黄蓝现在怎么样了?

更多精彩内容

林达丨德“异”志
男女平权白血病救命药
大兴大火
“换头术”桃江四

江歌案儿童血铅超标沪昆高铁



责任编辑:傅斯鸿

版式编辑:雷毓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